1.内环境是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的,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中,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3.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血红蛋白、代谢废物、气体、激素及各类营养物质()。
8.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几种典型化学反应:①血浆pH的调节;②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③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①细胞内液②细胞外液③细胞外液④组织液⑤血浆⑥淋巴⑦组织液⑧血浆⑨淋巴⑩蛋白质⑪溶质微粒⑫无机盐⑬蛋白质⑭Na+和Cl-⑮7.35~7.45⑯H2CO3/NaHCO3⑰NaH2PO4/Na2HPO4⑱37℃⑲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⑳化学成分
【训练2】►(2011·山东潍坊抽样,25)下列有关人体稳态与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
【训练1】►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典例1】►(2011·江苏单科,9)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解析在人体内环境中组织液渗回血浆的量远远大于渗入淋巴的量;CO2、尿素、神经递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机体的稳态指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仅成分稳定,机体不一定达到稳态。故D错误。
想一想:(1)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为什么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
议一议:(1)长期营养不良的病人,血浆蛋白的含量降低,会出现组Fra Baidu bibliotek水肿,为什么?
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CO3溶液、乳酸、pH试纸。
出组织细胞(1)+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进出肾小管壁细胞(2)=7层
进出肺泡壁细胞(2)+进出毛细血管壁细胞(4)+进出红细胞(2)+进组织细胞(1)=9层;若被利用+进线运输主要不经红细胞,所以相应减少2层膜
解析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即免疫分子;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影响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寒冷时,控制骨骼肌不自主战栗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和脊髓。
理化性质协调活动相对稳定神经系统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出现障碍破坏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
想一想:(1)渗透压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质微粒数。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分子质量较Na+与Cl-大得多,数目远少于Na+与Cl-。
(2)用于溶解药物的溶剂为5%葡萄糖溶液或0.9%的生理盐水,这是细胞的等渗溶液,有利于维持细胞正常形态与功能。不可以用蒸馏水,否则会引发细胞吸水涨破。
解析维持稳态依赖于机体的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A项漏掉了免疫调节,不正确;内环境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Na+和Cl-,B不正确;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包括冷觉,C不正确;内环境成分的变化意味着稳态失衡,可推知某种疾病的发病风险,D正确。
稳态并不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维持在一个固定不变的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中血糖平衡调节、体温调节及水和无机盐的平衡调节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必须依赖免疫系统发现并清除
组织水肿是在不同条件下,组织液浓度升高或血浆、细胞液浓度下降,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引起的水肿现象。
①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②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血浆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④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特别提醒(1)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9.分析生长素发现历程中几个经典实验,实验过程及相应结论,尤其关注对照实验的设置
解析Ⅰ与体外之间的物质能出能进,并能为内环境提供O2和排出CO2,这说明Ⅰ是呼吸系统,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Ⅱ为消化系统,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只能进入血浆;Ⅲ是泌尿系统,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肤有保护的作用,皮肤中的汗腺通过分泌汗液来排出代谢废物,Ⅳ表示的器官为皮肤。
(1)内环境稳态是机体正常代谢的必要条件——稳态失衡将引起代谢紊乱,但应澄清如下两种误区:
内环境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间的媒介,与体内各系统间发生密不可分的功能联系,如图:
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2、CO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以下两种情况不属内环境成分:
(1)只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米乐M6 米乐平台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
各种生物均具其特定的pH范围——这是保证酶活性的前提,生物组织中pH之所以维持稳定,与其含有缓冲物质(如人血浆中含HCO、HPO等)有关。
本考点在高考中多以选择题或实验探究题形式命制,题目考查角度多涉及pH稳态范围及其调节机制、相关物质对pH的缓冲作用等。
(2)直接与内环境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循环系统),器官有一个(皮肤),具体确认五种结构可按如下方法进行:
以“循环系统为参照,双向进出—呼吸系统,单向进入—消化系统;单向输出—皮肤;输出后又可存在重吸收箭头—泌尿系统。
高考对本考点的命题多侧重于内环境的组成及其内在关系,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等,题目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
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高考对本考点的命题着重于内环境稳态的内涵认知、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调节机制的考查,题目以选择题为主,也可结合神经、体液调节命制非选择题。
【典例2】►(2011·上海单科,25)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议一议:(1)血浆的渗透压变小,吸水能力减弱,组织液中水分子回渗的速率降低。
(2)肾炎病人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大分子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壁,进入原尿随尿流失,致使血浆蛋白的含量降低,组织液中水分子回渗的速率下降,造成全身水肿。